1978历史不再徘徊

2008-07-31

 

    作者:凌志军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个年头,30年前发生的那些事就特别值得回味。究竟是什么使中国人决定要走一条新的路,这又是一条怎样的新的路?在凌志军的《1978——历史不再徘徊》里,有精彩的回答。

  在凌志军看来,今天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从1978年开始的。在那一年,一个靠“大同”理想苦苦支撑的乌托邦开始崩解,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康”追求,正在极大地激发中国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所谓“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篇》说得很清楚,“禹之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禹之后,天下为家,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中国人曾经为了“大同理想”,满腔热情地投入了一次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实验,“人民公社”运动,将几亿人投入其中,目标是将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却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这段历史,是20世纪中国人死于饥荒以及战胜饥荒的最重要的史篇,也是中国人抛弃大同理想,转而追求“小康”的最重要的契机。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始于农村,更具体而微地说,是始于小岗村那一场分田到户的密谋。那些质朴的农民,以自己的生存直觉,从“天下为公”转而选择“天下为家”,为此不惜冒杀头的危险。这一个故事,直接调动了中国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下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以某种意识形态或者道德管理作为施政的基础,还是必须根基于经济和法律?”这一思考,从此作为中国改革的推动力,由于催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和生产力解放。

  讲述小岗村这段故事的文字极多,但是,凌志军的《1978——历史不再徘徊》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本书在1997年以《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为名出版,随即就被当作“问题图书”暂停发行。这本书被交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去“审读”,却被当时该部门的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郑惠大声叫好:“没想到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中央领导万里听到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也表态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有人说‘失败’二字不好,不赞成用‘失败’。我看‘失败’这两个字用得好,这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结论。”

  凌志军享有“中国政论作家第一人”的美誉,《1978——历史不再徘徊》是他的第一部专著。业界有人评价,《1978——历史不再徘徊》是凌志军所有著作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作者坦言,“不敢说‘最好’,但它的确是我写得最痛快的一本书。因为当时心境特别纯粹,一心一意秉笔直书,没有保留,不像后来写作时总要瞻前顾后。”凌志军坦言,自己的政论著作的创作,“师承”于那部伟大的著作——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样的著作,是一个时政记者出身的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回顾凌志军的创作历程,从《1978》,到后来的《沉浮》《变化》,几乎是用编年体的方式,真实记录了中国改革的真实进程,真实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建议上海开放大学(原上海电视大学)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地址:上海市阜新路25号 联系电话:(021)6502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