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骨干培训班第一次讨论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第五学习小组)

2017-09-2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内容是我们第五小组讨论的成果。主题是组织部同志交付的三个论题: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我接下来就将第五小组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要点向大家作一汇报,如有遗漏,小组的其他同志可以进行补充。
  我的汇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两个”重点,“三个”感受,“四点”建议。
    一、“两个”重点
    第五小组的讨论主要围绕“两个”重点展开:一、重点讨论了张校长提出的“志气、勇气、正气、大气、灵气、朝气”等“六气”,以及其他领导提出的“责任、团队、学习、敢吃亏”等精神。二是重点讨论了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一)“六气”。在这一部分,本小组首先深入讨论了张校长提出的“六气”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指出,有“大气”才享有和谐,有“大气”才能与人合作,有胆(见)识才能有“勇气”等。比如,就我校实际来说,总校对分校就需要有“大气”。通过讨论,我们感到,张校长的“六气”等精神为我们明确了青年人应具有的一些素质标准,为青年人指明了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也使年轻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二)知识与技能。在这一部分,我们感到,张书记以自己的成长经历 “现身”给我们以教育,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共鸣,非常受用。因为这些内容大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而工作中又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有的细节甚至是非常关键的,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比如信息如何传达、与领导如何相处等。我们组有的老师就曾因一个细节的疏忽,给工作带来了些小小的差错。通过这次学习,这些细微之处将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二、“三个”感受:
    下面讲讲三个感受。
  (一)领导对青年的重视。远程教育集团是一个忙并快乐着的集团。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集团各位领导还抽空亲身参与本次青年培训活动,投入时间、经费来教育青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集团领导对青年的重视,我们也由此感到要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二)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培训。本次培养加速了青年们之间的认识和融合,间接的也将由此促进集团资源的深度整合。就我个人而言,在短短两天时间中,我认识了不少过去“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只见其人,未知其名”的老师。我想这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有了这个开端,老师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熟识,更加深入地促进相互的合作和沟通,更加深入地促进集团资源的整合。
  (三)报告内容丰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次学习的报告内容充实,立意高远,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有的老师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报告,他以“惊讶”一词来表达自己听后的感受。比如,张校长的报告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团情”、感受到了集团发展的希望,拉近了我们与集团的距离。李教授的报告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上海,增添我们对上海的归属感。
    三、“四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能为集团做什么?这些年来,集团事业不断发展,每人享有的待遇也不断攀升。在享受集团待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个问题,即我能为集团做什么?邬展霞老师提出要做“六型”教师,比学校要求的“五型”教师增加了“一型”——主持型教师。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服务集团事业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岗位成才。
  (二)如何补自己的短板?这次学习中,李书记提出了“木桶”理论,这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短板,关键要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不会成为集团发展的短板。
  (三)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讨论的主题之一。我们认为,科学发展在现时代的重要主题就是要和谐发展。在教育中,它也有其深刻的内涵。如何解读,我想第五小组将在随后的讨论学习中,继续针对这一深刻的主题进行研讨。
  (四)建议学校多举办类似的学习活动。老师们在学习中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离开集团事业发展的要求的差距,要加紧学习,提升自己。老师用“迫在眉睫”一词来反映自己的学习态度。其中,一些来自IT领域的老师,特别希望集团能够进行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教育。
    谢谢大家!

建议上海开放大学(原上海电视大学)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地址:上海市阜新路25号 联系电话:(021)6502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