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开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看开大

东方网·教育:关于《大思政》的五点说明

东方网·教育供稿2023-10-09设置

作者 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 王伯军

  《大思政》一书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正式出版,该书是由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完成的。关于《大思政》一书,我做5个方面的说明。

  一、《大思政》一书的缘起

  1981年我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1987年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复旦大学、杨浦区、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开放大学工作,有过6种身份,分别是思政课教师、宣传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干部教育工作者、人才工作者、终身教育工作者。这6种身份可以用一根红线串起来,那就是“大思政”。

  我兼任主任的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建设有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主要关注的问题领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与热点。近年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动态问题,研究团队做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我提出《大思政》一书的构思后,团队成员分工落实,整合了部分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并在内容与格式方面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完善,同时还融入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通过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的编辑,形成了《大思政》一书。

  二、从“大思政课”到“大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领会落实“大思政课”的要求,要跳出“课程”的单一形式与学校的传统教育场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新思路,走入“大思政”的新维度。

  本书研究的主题“大思政”,虽与“大思政课”一字之差,但二者概念不尽相同。“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的内化与拓展,仍属于学校思政的概念与范畴。“大思政”更类似社会学中的场域概念,以更为宏观的视野阐释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与主旨要求。“大思政”的概念既具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与核心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大思政课的概念,紧扣时代脉搏,运用不同的话语形态,汇聚不同话题,从不同维度引导大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对人在管理、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层面都有较好指导意义。但“大思政”不是硬性可见的规则与制度,而是底线基础上的高线,是一种正确价值观的选择与合适尺度的拿捏。一个社会要健全发展,不能缺“大思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回答了“三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大思政”的根本遵循。

  三、“大思政”的三大场域和主要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采用一般教育方法的线性模式,教育场景、教育主体、教育理念、教育效果都比较单一和有限。“大思政”则是以“善用之”的理念,从历时性、共时性和多元化等多重维度,全面地调动影响各类学习者思想政治观念变化的学校、社会、网络等主要场域和各类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由讲授向实践、由校内向校外、由现实向网络延伸的多样化教育体系。更形象地讲,“大思政”场域中,学校思政是物理空间的一个圈,是一个小圈;社会思政是学校思政之外的物理空间,是一个大圈;网络思政是超越物理空间的网络空间,也是一个大圈。这三个圈相互交织也相互补充,从而改变了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布局,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向崭新的格局转型升级。

  具体来看,本书以“学校思政、社会思政、网络思政”的内涵对“大思政”的范畴做了界定,强调在学校、社会与网络空间等不同场域与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思政”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思政,具体包含思政课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思政”是对社会的教育,是如何使党的指导思想、政策被民众知晓和理解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如何以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塑造人的教育。“网络思政”是在网络空间中如何对网民开展思政教育,是如何使网民提升网络素养,熟悉网络空间特点及传播规律,自觉与网络空间中的问题开展斗争,是我们维护网络安全、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思政”的主要内容体现为“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敬畏教育、诚信教育、风险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十五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在于夯实思想根基;法治教育,在于营造社会文明;道德教育,在于加强公民品德建设;科学教育,在于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教育,在于提升精神境界;感恩教育,在于完善健全人格;敬畏教育,在于牢记行有所止;责任教育,在于锻造担当精神;诚信教育,在于造就立身之本;风险教育,在于增强忧患意识;挫折教育,在于磨练坚韧意志;生命教育,在于提升人生价值;劳动教育,在于点燃实践之光;心理教育,在于呵护健康心灵;安全教育,在于谱写幸福生活。总之,通过综合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四、“大思政”的五套话语体系

  “大思政”的理念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学习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以更为广阔的教育工作视野,在熟悉掌握并综合运用多套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类施教,从而更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而言,广大教育主体须掌握五套话语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基层群众的话语体系、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以及西方话语体系,从而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特征,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五、“大思政”与“待人接物”

  “大思政”必须关注“待人接物”。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有些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觉得掌握了真理就高人一等,与人交往中常常盛气凌人,擅长抓别人的“小辫子”,喜欢指导别人,以此来凸显他的高明。这种人是“一个人都团结不了”。

  “待人接物”是“大思政”的重要表现形式。张闻天在1938年专门做了一次讲演,题目就叫做《论待人接物问题》。他给出了三条建议:要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要有“循循善诱”与“诲人不倦”的精神;对人要有很好的态度。特别是第三条建议,张闻天描述过一种现象:“普通的人常常不注意你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而首先看你的态度;如果你的态度不好,你的话就是说得很好,他也不愿意听的。”张闻天指出,“态度是一种表现的形式。它同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民族传统,有着最深切的关系,是最容易为人们所了解的东西。我们如果抛弃这些东西,人们就会把我们看做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孩子,把我们看做是外国来的洋货,把我们看做不能亲近的可怕的怪物。”所以,“待人接物”在“大思政”工作中必须引起关注。

  以上是我就《大思政》一书所作的5点说明。鉴于团队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瑕疵和纰漏,恳请批评指正。


网址:http://edu.021east.com/node2/jypd/n5/20231009/u1ai58362_K20.html

东方网·教育:关于《大思政》的五点说明.jpg

最近信息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