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开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看开大

东方网·教育:开放大学是终身教育的承载平台——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

东方网·教育供稿2023-12-05设置

作者 上海开放大学 王伯军 李学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的开放大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平台型大学”。它致力于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上海开放大学作为上海市终身教育的一大载体,主动发挥平台优势,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幼有善育”0-3岁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等;强化学校教育功能性平台作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大思政”教育,推进“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拓展国际人才培养;办市民满意的社区教育,大力发展老年教育,通过学分银行促进社会教育融通和资源整合等。总之,上海开放大学已经成为上海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承载平台。

  一、开放大学是家庭教育的承载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的一生能够健康、快乐、全面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理念,也是第一要义。家庭教育不是教育的“孤岛”,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岛链”。上海开放大学在承载家庭教育平台方面,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开展“幼有善育”0-3岁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精神,上海开放大学从2018年到现今已累计培训22000多名从业人员;“幼有善育,我们在行动”在线课堂为全国80多万人次提供了培训服务;编写出版托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教材5本,填补了国内相关教材领域空白。“以德为先、德能并育——上海市托育从业人员在职培养体系构建”获得2022年上海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幼有善育:上海市0-3岁婴幼儿托育从业者培训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开放大学的托育工作获中央电视台3个频道10余次专题报道,中新网、学习强国、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对其报道200多次。“幼有所育,上海做得怎么样”获上海教育新闻奖特等奖。

  2.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指导下,上海开放大学主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者职后培训,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合作,推动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建设。2020年1月21日,“上海家长学校”在上海开放大学成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总校-分校-指导站”三级家庭教育协同服务体系;打造网络、电视、电台三者联动的立体化“空中课堂”,已服务家长2400余万人次;完成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各类工作者的线下培训11000多人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关注量超过50万。学员对培训课程和实施的满意度超过96%。

  3.从事家庭教育学术研究。

  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积极组建跨部门、跨学科家庭教育研究团队,积极规划家庭教育科研发展,设立家庭教育研究专项并进行重点支持,组织编写、出版了家庭教育丛书共12套,包括“家和万事兴”丛书、“家风·家教·家训”丛书、“今天如何做家长”丛书、“她与家”丛书、“隔代养育智慧丛书”、“智慧父母成长手册”、“家庭教育指导丛书”、“家政教育系列丛书”、“智慧父母成长课堂”、“成才·成功·成人丛书”,“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亲子关系指导丛书”,共65本。

  在2022年11月10日举办的长三角家庭教育高级研修班上,上海开放大学正式发布“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方案”,形成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建设的“上海方案”,推出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上海模式”,探索形成了“五个统一”的培训实施标准: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师资、统一培训管理、统一培训考核、统一培训颁证。方案发布后,得到人民网、中新网、上海观察、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并被新浪网、腾讯新闻等媒体转载。

  二、开放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承载平台

  上海开放大学在承载学校教育平台方面,主要通过发挥“平台型大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培育市民学习力,将市民综合素质持续转化为城市软实力,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完善系统办学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确立“三维一体”质量观。上海开放大学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于2018年确立了“有效、达标、满意”的开放教育质量观,并在2019年学校质量标准和2023年质量行动三年计划中不断得到落实和深化,借此强化质量意识,统一质量共识,将“实现有效教学、达到预定目标、令各相关者满意”质量要求贯彻于育人工作中,提升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成“适需、适用、适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开放教育。

  第二,积极贯彻和落实“六统一”质量原则。上海开放大学根据系统办学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以“最大限度减少质量的差异”为目标,推进实施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资源供给和统一考试测评的“六统一”质量原则,促进学校开放教育质量的系统联动提升。

  第三,推进多层面质量评价。上海开放大学从办学、专业与课程建设等三个层面有序建构质量评价体系。(1)办学水平评估。印发《上海开放大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自2019年起,委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每年开展分校办学系统水平评估。(2)专业评价。制定专业适需性评估标准,于2022年完成17个专业的评价工作;2023年完成第二批24个专业的评价工作。(3)课程评价。制定《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质量标准》,为建设高质量课程提供行动指南。从2018年开始,在学习平台为每门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模块,收集学习者反馈意见,供教师改善课程质量。

  第四,定期开展学习者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上海开放大学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2020年至2022年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学习者对学校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85%、87%和89%,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同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整体满意度分别为97%、95%和96%,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加强“大思政”建设,创新育人方式与成果。

  上海开放大学积极推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展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实施。在思政课程资源建设中,突出成人学生特点,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思政故事,让学生感染身边的同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思政微视频在国家开放大学“2021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微视频评选”中获得9个特等奖,占特等奖总数的36%;充分利用上海红色资源,将思政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到陈云纪念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工匠馆等地,引导广大学生体验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荣辱感和自尊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思政:学校思政、社会思政、网络思政》的新著首发,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这本书由上海开放大学研究团队历时数年精心编撰完成,聚焦“大思政”主题,紧扣时代脉搏,从宏观视野阐释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与主旨要求,强调在学校、社会与网络空间等不同场域与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展现了学校推进思政工作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在相关的“大思政”热点研讨会上,40多位与会的沪上思政专家,都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3.实践双元制人才培养,构建校政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开放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形成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有机结合的“双空间”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双途径”为支撑,以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组成“双师资”为特色的“双元制”开放教育模式,构建职工多元学习需求基本满足的新时代职工继续教育新体系。

  多年来坚持多元办学,与民营企业紫江集团形成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紫江模式”,累计招生超过1000人;近两年为服务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平台型大学的作用,学校与金山区政府、嘉定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新跃物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校政企三方合作,成立了上海开放大学数字服务产业学院和汽车产业学院。

  4.创新教育教学功能平台。

  上海开放大学本着“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宗旨,主动关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积极发挥开放大学平台的功能价值,建立了遍布全市各区及相关行业的办学系统,形成了适合在职成人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服务支持体系,累计培养58.6万本专科大学生。

  近年来,通过打造家政学、老年服务管理、社会工作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活服务业从业者。2012年至今家政专业累计招生2320名学生;2017年至今,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专业的在籍注册学生超过900人。

  5.强化技术支撑功能平台。

  2008年,上海开放大学承建上海终身教育资源库和上海学习网,平台注册学习人数达到534万,为市民提供在线课程3万多门,电子书刊5万多册,有声图书7千余种。学校还免费开放50门在线课程,来自全国304座城市21617人注册学习,1000余人获单科认证证书。还依托媒体平台为市民提供学习服务,与上海东方广播阿基米德FM联手推出“开大有课”学习电台等。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还发挥开放远程教育优势,助力“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服务中小学校“空中课堂”,24小时为上海市教师提供课程制作在线培训和技术咨询指导。精选100余门在线课程、1000余个视频教学资源送入疫区,纳入“方舱电台”。整合精品资源8900多个,推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云——“空中课堂”,每月推出终身教育直播大课表。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居家在线学习倡议,向全球提供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为打赢全球防疫战贡献中国开放教育的力量。

  6.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校构建了多语言智能在线学习平台,通过与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企业等合作,启动了中德在线学习资源共享联盟,以在线学习平台为媒介,为全球在线学习者提供开放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目前,该平台上线课程200多门,学习者遍布90个国家、国内外学习者超75万人次。

  在2023年10月举行的“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终身学习”国际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上海开放大学共同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出版物——《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终身学习手册》中文版,以及由上海开放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研究报告中文版——《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终身学习的国际趋势》《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终身学习的实践》,进一步发挥上海在国际终身学习领域和在线教育领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国际开放远程教育提供上海智慧。

  三、开放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承载平台

  社会教育面向社会各类人群,通过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场教育等培养各类适需人才。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致力于服务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文化休闲学习,助力居民追求美好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职场教育则致力于促进在岗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水平。

  1.办好让全市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

  第一,建设社区教育多层级服务网络。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经建立起“1个市级指导中心+16个区级社区学院+215所街镇乡社区学校+5713个居村委学习点”的社区教育四级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还将社会学习点、社区睦邻点、党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村居学堂、宅基(楼组)学习点等纳入其中,构建“点、线、面、体”多层级的学习网络,进一步推进社区“15分钟学习圈”建设。

  第二,推进学习资源的供给、配送和应用。在资源供给方面,累计编写出版社区教育教材或读本60余本,指导各区、街镇社区院校编写出版社区教育教材或读本400余本。联合高校、社区院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建设或购买的优质社区教育资源数达7093个,自建资源有337种2087个。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优秀教学资源以及微课程评选,累计产生436门市级优质课程和资源、优秀微课程系列143个。上海在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微课评选中屡获佳绩,共有112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有648个微课获奖。

  在资源配送方面,为了提高优质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按照“资源汇集、共建共享、适需供给、精准配送”的要求,开发上海终身教育资源线上配送平台,形成全覆盖、跨时空、便捷化的优质资源集成配给机制。平台现有数字课程254门、资源3860个,实体资源(图书、光盘等)77种,编写《上海市终身教育资源配送手册》供市民选择,出版社区学院研究丛书1套(4本),终身教育文库1套(4本)。面向全市400多家终身教育机构配送各类学习资源200多种,累计60多万个。此外,还将上海的优质资源共享给新疆、四川、贵州、海南等省。

  在资源应用方面,举办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数字阅读活动。自201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12届,参与总人次达400多万的规模。依托“上海学习网”和各区学习网,搭建“1+16”全覆盖的市民阅读平台矩阵,开辟市民在线阅读新途径。每年都结合社会发展重点精选活动主题,激发市民阅读热情。该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优秀项目”、“上海读书节经典传承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

  第三,勇担学习型乡村建设使命,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国率先启动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每年数十次下基层指导乡村开展社区教育,培育了123个学习型乡村。每年举办长三角学习型乡村建设论坛,共享发展经验。对口帮扶新疆、云南、青海、贵州等地,多次组织骨干教师送教,输送学习资源6000余个,累计学习人次达850余万。成果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并发布,面向全球传播上海经验。2022年,启动“乡村15分钟学习圈资源配送项目”,“送课程、送资源、送讲座、送活动、送师资”,使优质学习资源进一步下沉到全市乡村学习点。

  第四,建设申学书院——市民大讲堂,打造市民学习新天地。依托上海教育电视台、阿基米德电台等多载体开展精品讲座,搭建市民与名师名家共话的桥梁。已连续举办31期,每期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市民同步学习,累计观看近400万人,讲座内容涵盖党史教育、文化修身、社区治理、健康科普、智慧生活等多个领域,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第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临港开放市民大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定位战略部署,上海开放大学每学期开设组班课程,开办临港市民大讲堂,每年参与人次超10万,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优质师资及课程资源,开设组班课程40余门,以及在线课程300余门。相关工作被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2.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第一,上海老年大学引领全市老年教育。上海老年大学以“示范、引领、辐射”为功能定位,牵头上海市各高校、区县、行业的21所分校组成了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学员人次10万+。2023年,学校与上海农商银行携手合作,创新融合,建立了上海老年大学农商银行教学点,不断探索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大特色(品牌):全国首创党建全覆盖,覆盖到全体老年学员党员;全国首倡“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理念;连续七届承办上海市九九重阳节系列活动;彰显本质、按教育规律办学;全国首发《教学大纲》《课程要略》;按需设置课程、门类齐全;全国首建老年教育研究院;组织筹办“东方论道”国际论坛,彰显中国老年教育的本色;信息化建设“一岛五室”智慧生活体验全球领先;“乐学大讲堂”全球老年人福音。

  其中,“乐学大讲堂”邀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开展品牌报告100多讲,在线收看人群覆盖全国34个省市,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海外国家,被授予全国及上海“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遴选老年教育专家、名师,拍摄精品课程50余门1000多节,内容覆盖健康养生、文学历史、音乐书画、手工制作等多个类别;建设IPTV“长者星空”专栏、上海老年人学习网、官微直播间、“长者星空云课堂”小程序等多终端远程教育平台,公益分享老年教育优质数字资源,满足老年朋友多元化学习需求。

  第二,完善学习监测功能平台,推动老年人终身学习监测常态化。2017年,上海开放大学建立“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中心”,开展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完成市民终身学习监测体系设计。2018年,召开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开上海市民终身学习能力与需求监测指标和首次监测结果,宣告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市民学习能力和需求监测纳入学习型城市建设总体制度框架的城市。

  近两年来,针对老年人对新一代智能技术的“恐惧”但又迫切需要融入信息化社会状况,监测中心开始着手开展老年人科技素养的监测和摸底工作,以便采取举措提高老年人群体使用信息素养,进而方便他们的生活,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融入度和幸福感。

  第三,推进银发e学堂建设,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落实市教委在全市推进“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学校打造“银发e学堂”项目,精心建设适老化智慧学习场馆,覆盖书画馆、生活馆、银发演艺厅等应用场景,首推百门精品课程,编制了配套学习指导手册,仅2022年就吸引了近5万人参与学习。联合教育电视台每年制作并播出30集智慧助老节目,覆盖全市500万老年观众。

  第四,组织开展“老有所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贯彻落实《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文件要求,分层聚焦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大领域,培训养老照护服务评估师、养老护理内训师、金牌养老护理人员、老年社会工作者等5000余人次。建设专业化资源,组织编写出版《上海市认知症照护优秀案例集》《养老机构常见问题解析》等12本养老服务系列读本,老年教育丛书2套(共12本),制作40集技能微课。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项目获得中央电视台报道8次,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55次专题报道,“‘大城养老,赋能而行’在线课堂”第一期顺利开播。

  3.开展新时代产业工人培训,助力工匠成长。

  为顺应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要求,培养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职业素养的新时代职工,上海开放大学于2017年6月与上海市总工会在全国率先成立以工匠素质提升为教学目标的专业学院——上海工匠学院。为响应国家智力援疆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策略,加快国家产教融合试点任务落地,学院于2017年11月与克拉玛依市共建沪克工匠学院;于2021年3月与太仓市总工会等单位共建沪太工匠学院;于2022年9月与临港集团合作成立上海工匠学院临港分院;于2023年3月与中建八局合作成立上海工匠学院中建八局分院。

  上海工匠学院建设形成了三大品牌项目。第一,提升新时代工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工匠研修班,累计开展了33期,培训学员2017人次,整体满意度达99%。上飞公司、胜利油田、新疆油田、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紫江集团等国内多家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委托学院举办“工匠研修班”。第二,为普通劳动者敞开学习大门的匠心学堂,免费举办公益讲座,将优质资源从“现在工匠”向“未来工匠”开放,为城市一线职工提供学习机会,学习和了解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匠心学堂”已成功举办四期,近3000名产业工人积极报名参与学习。第三,把毕业论文写在岗位上的工匠学历班,助力更多一线技术工人实现能力与学历双提升。首届招收的76名学生中,80%从事制造业工作,20%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56%的学生持有中级以上技能等级,11%的学生荣获过省部级及以上奖项。

  创新“工匠导师”制培养模式,聘请了28名上海工匠进行带教,指导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技术成果,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2022年,上海工匠学院建设案例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工匠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总工办发〔2022〕15号)。学院的办学情况被人民网等45家媒体累计报道206次和4次专访,并先后荣获2020年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2021、2022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4.融入上海、建设上海、分享上海——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

  根据《上海职工素质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要求,2013年8月,市教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决定对本市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文化培训工作,旨在进一步提升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工作技能和岗位竞争力,此项工作由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实施。

  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特点和现实需求,项目确定了“融入上海、建设上海、分享上海”三大主题,围绕三大主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培训基地建设、学习资源建设与推送、培训开展等四项内容。

  “融入上海”方面,精选“城市文明、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人际交往、环保知识”等课程,累计培训近20万人次。与嘉定区江桥镇(有2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深度合作,设立了“上海开放大学新村民培训江桥基地”,根据需要开展相关培训,推动新村(居)民融入社区,成为江桥镇党委开展区域共建的重要合作伙伴。

  “建设上海”方面,建设包括技能培训等方面的26册读本以及配套的500门微课,通过网络(上海学习网)、视频(电信IPTV)和手机短信方式,向学员推送相关的课程资源。依托开大分校系统、各区县(行业)职业培训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在进城务工人员分布较集中地区打造了100个培训基地,重点扶持建设了19个培训示范点。技能文化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技能提升和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效果明显,培训满意度达94.5%。

  “分享上海”方面,在课程中嵌入“身心健康、子女教育、权利保障、民生福祉”等相关内容,让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上海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福利,帮助他们更好站稳上海、服务上海。从本质上讲,该项目本身就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分享上海的重要内容。

  该项目有关工作得到了时任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批示肯定,“市教委依托开放大学体系对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在职培训,为提升城乡劳动力素养创造了良好的载体和经验”,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参与培训的基层组织和学员的致谢。

  2016年11月,市教委、市总工会决定组织实施“上海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这是“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的升级版。上海开放大学以证书培训为导向,完成了公共文化管理类、紧急救助类、计算机应用类等10大类证书培训,共计培训在岗人员14480人。2017年,以主题巡讲为主要形式,设计了“融入上海”“建设上海”“分享上海”“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生活”5个大类、30个专题的名师巡讲,共完成名师巡讲900场,巡讲覆盖人群达45000多人。2019年,采用培训和学历学分融通、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针对安全意识、生活礼仪等13个培训主题,完成线下培训11200人,组织线上学习12500人,每人24学时,所获学分存入学分银行。

  “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非学历培训项目让广大在岗人员更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提高了在岗人员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主人公意识,相关工作得到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东方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和社会广泛好评。

  5.强化社会教育融合发展。

  上海市学分银行建设在前期先行先试基础上,不断强化推进赋能功能,促进社会教育体系乃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融通。

  第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上海开放大学管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积极服务于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截止2023年10月,学分银行已为上海市民建立学习档案数约493万,约占上海市常驻人口的1/5;累积开户数约181万,学习档案累积成绩数近1亿条,学分转换人数10.16万人;为1000多名大学生形成经学分银行认证的数字化简历,打破了长期以来各类教育及教育机构之间制约终身学习的壁垒,拓宽了终身学习通道,取得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影响与效果。荣获“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工作表扬单位”,并连续2届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

  第二,推动成立长三角学分银行。在长三角各省市成立省级学分银行的基础上,上海开放大学牵头苏浙皖,成立了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组织召开长三角学分银行工作会议,推进长三角学分银行与继续教育合作联盟的建设,并拟定了《联盟章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长三角地区继续教育品牌。联盟由沪苏浙皖的12所院校联合发起倡议。目前,长三角学分银行已经制定了学前教育(本专科)等8个专业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开展“长三角学分银行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已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整体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完成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区块链”业务场景应用拓展研究与技术服务,推进学习成果、跨域认证,促进长三角地区人才跨域流动。

  第三,建立“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上海开放大学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启动“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申学码)”项目。“申学码”作为个人学习成果记录的重要载体,可综合显示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信用”,为上海市民提供精准实名认证,实现个人学习成果、学习经历的存入、认证与查询服务,实现学习成果在多个平台的互联互通,进而提升学分银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目前,申学码已创建了学分银行支付宝生活号,形成了传统网站、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和支付宝生活号相结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学分银行运营体系,累计引流访问人数超过120万人次,累计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20万人,极大地提高了“申学码”的社会认知度。


网址:http://edu.021east.com/node2/jypd/n5/20231205/u1ai59385_K20.html

最近信息
返回原图
/